导语:以下是40字左右的林则徐造句大全,由造句网小编整理,供同学们学习参考。用林则徐造句的详细内容如下:
林则徐造句 1
(1)、当整个中国被这股乌烟瘴气所笼罩时,林则徐拍案而起,决心扫除这蚕食国人心智的毒品。
(2)、它使我们大半个中国都遭受到打击,但这时以为禁毒英雄林则徐站了出来,暂时地解决了对毒品的困扰。
(3)、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绝非儿戏!早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现在也要有联合抗毒的坚定意志。
(4)、林则徐出生于贫困的下层知识分子家,爸爸是私塾先生,妈妈靠女红贴补家用,生活清贫。
(5)、是啊,林则徐是那样的无私奉献,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革命事业去了,鞠躬尽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6)、这一天,在广州虎门海滩上浓烟滚滚,经过二十多天,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将二百多万斤鸦片销毁。
(7)、林则徐、孙中山、胡适、陈独秀、李大钊、xx等优秀的中华民族儿女,永远都值得我们铭记。
(8)、不过这个字少了一个撇,有人说这是题字的林则徐因为禁烟被朝廷撤职,心情郁闷,所以少写了一撇。
(9)、于1839年,从清政府自身利益出发,道光皇帝命令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0)、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从未放弃过与毒品这个恶魔做斗争,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到新中国的禁毒斗争。
(11)、被贬至新疆的林则徐,并没有多少怨言,反倒十分积极地带领那儿的人民一同建造了坎儿井。 (造句网 )
(12)、海纳非百川,有容乃大的林则徐,在鸦片问题上却如此强硬,他用民族的底气,抵御外敌的侵噬。
(13)、回想到当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想到我国深受*烟毒之害,中华民族的百余年空前浩劫,我想人人都应该知道。
(14)、古有虎门硝烟的英雄林则徐,坚持抗清,收复台湾的爱国者郑成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
(15)、《虎门销烟》这部永恒经典的电影,是这样的:1839年,中国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皇帝之命在广州禁烟。
(16)、后来林则徐换用了以前只劝说的方法,而是在虎门销烟,并且采取用鸦片可以换茶叶,银子的政策。
(17)、然而,林则徐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也曾遇到阻挠与坎坷奸臣与小人的讽刺和造,他甚至可以对国事置之不理。
(18)、我国的大好河山造就了现在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记住林则徐爷爷吧,记住虎门销烟,这能让我们受益终生。
(19)、林则徐不怕外敌的攻击,不顾自己生死的安危,毅然将鸦片销毁,也足以可见他的爱国心。
(20)、古有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不遗余力地进行销烟,今有我们的海关、公安各级部门联手打击毒品交易。
林则徐造句 2
(21)、同时,我也深深钦佩林则徐那高昂的爱国热情,勇于反抗帝国主义,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
(22)、不仅要有一个一心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央领导政府,更需要有一大批像林则徐这样的忠心报国的官员。
(23)、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作为朝廷的钦差大臣,奉命搜查英商鸦片,而且全部集中销毁。
(24)、几百年来,林则徐的名字一直与虎门销烟紧紧相连,他的名字一直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25)、但是,就在这大快人心的时候,腐败无能的道光皇帝竟然听信了奸臣的馋言,就把林则徐撤职。
(26)、在那时,林则徐出现了,他在广州虎门滩举行大规模戒烟运动,当场销毁了近110万的鸦片。
(27)、我们正在上《虎门硝烟》这一课,我听着听着,仿佛就站在林则徐的雕像前,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28)、只见林则徐老还是那么刚强,他头戴着官帽,身着朝服,端坐在石凳上;左手握拳放在膝盖上。
(29)、从博物馆出来后,我们就回家了,今天我特别开心,林则徐纪念馆真有趣,我下次还要来这里玩。
(30)、岳飞、文天祥、林则徐、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继续谱写着爱国之歌。
(31)、钦差大臣林则徐亲自到炮台督战,使军民们士气大振,越战越勇,炮弹倾泻在敌舰四周,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32)、像林则徐一样的清官还有很多,狄仁杰、于成龙……他们为官清廉正直,热心为百姓们服务。
(33)、只听林则徐一声令下,一群群赤膊的农民工将一箱箱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34)、林则徐当时为什么要实行禁止烟行动呢?因为他想让中国人摆脱毒品的危害,不想再看到中国人因毒品而不振。
(35)、林则徐虎门痛击侵略者,方志敏清贫一生,名垂史册······他们的英明就是民族尊严的化身。
(36)、千里河西走廊,我们依旧看得见左宗棠开拔的大军,林则徐孤单的身影,那囚车碾过戈壁的辘轳声。
(37)、记得那一次虎门大灭亡:可恶的林则徐从英国人手里收缴我们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
(38)、他还跟我们说去虎门有三处景点,一是虎门大桥,二是林则徐销烟池旧址,三是三角炮台。
(39)、又有多少人为了销毁它不顾一切?可下场呢?林则徐接受了这沉重的任务,完成了虎门硝烟。
(40)、终于有爱国人士林则徐站出来虎门销烟,然而英国人却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林则徐造句 3
(41)、林则徐发现人们吸了毒后骨瘦如柴,脸色青灰,觉得应该尽力禁烟,不让毒品成为让中国灭亡的凶手。
(42)、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林则徐清正廉明,做事当机立断、锲而不舍,我们要向他学习。
(43)、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外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
(44)、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 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
(45)、又有多少人为了销毁它不顾一切?可下场呢?林则徐接受了这沉重的任务,完成了虎门硝烟。
(46)、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诬陷,以及道光皇帝对英国人的恐惧,这种种原因,林则徐被贬去新疆。
(47)、要是没有林则徐这样清廉、刚正不阿的人,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中国不知道还要再倒退多少年呢。
(48)、传说林则徐在抗击英帝国主义的鸦片战争中,手下的战将关天培使用的一门大炮紧靠着一棵高大的木棉树。
(49)、林则徐虎门销烟、岳飞精忠报国、郑成功收复台湾……无数仁人志士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
(50)、如清朝道光帝令林则徐去虎门查烟,而后又听信小人谗言,把民族英雄撤职查办,禁烟有始无终。
(51)、从古至今廉洁者数不胜数,有保家为国的岳飞,有正直公道的包拯,有两袖清风的于谦,有拒贿拾遗的林则徐。
(52)、在这民族危亡之际,民族英雄林则徐挺身而出,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弄得国贫民弱。
(53)、13亿中国人的梦汇聚起来就是一个中国梦!林则徐虎门销烟,让无数的中国人为之而激动、兴奋。
(54)、很小的时侯,就听爸爸讲述过有关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便对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充满了崇敬之情。
(55)、站在林则徐铜像前,我看到他眼望远方,用手摸着那又白又短的胡须,心想:这是英雄在沉思,在遐想……
(56)、只听见小孩的哭声,枪炮声,海盗的笑声……仿佛我们真的来到的清朝——林则徐率领的鸦片战争。
(57)、有爱国诗人屈原,推行新政的范仲淹,抗元的文天祥,抗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58)、他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英雄,林则徐的伟大壮举,消灭了英国主义的威风,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59)、林则徐长大后的一系列丰功伟绩与他小时后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他的父亲严格要求林则徐。
(60)、在《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叫《林则徐联对中举》,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林则徐造句 4
(61)、如孔子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之手?如林则徐所说:海纳白川,有容乃大,壁千仞,无欲则刚。
(62)、不曾想《林则徐》是一部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电影,这使我感受到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历史。
(63)、他们准备输送毒药--鸦片给中国,可中国还是老样子依然在沉睡,林则徐建议虎门销烟的主意,可惜失败了。
(64)、民族英雄林则徐打响了中国史上禁毒第一枪,随后几十年中受国际毒潮影响,又有毒品死灰复燃。
(65)、从广州坐车出发,约一小时就到了虎门,踏进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则徐纪念碑。
(66)、这就是林则徐小学多功能的地下后操场,我们学校的这个后操场成了学校最耀眼的一道风景线。
(67)、在公元1839年的时候,林则徐虎门销烟,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但却使英国政府恼羞成怒。
(68)、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在一年身体时好时坏的漫长等待后,等到的却是一旨谪调新疆的御命。
(69)、坐了许久的车,我们就到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一进门,就看到林则徐的雕像高高矗立在中央。
(70)、终于,有知识的才子制止了这一行为,他就是林则徐,在他的努力下,毒品终于在中国消失了。
(71)、而我们演爱国的学生进行游行,游行队伍里的我走在最前面,喊口号时是最响亮的一个,支持林则徐大人禁烟。
(72)、林则徐从小就有较高的天赋,其父林宾日便把四岁的林则徐带到塾馆,抱在膝上开始进行启蒙教育。
(73)、经过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英美商人交出了鸦片230多万斤,民族英雄林则徐命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74)、当然从中也诞生了一位位爱国名将,黄继光,林则徐,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更是多到数不清。
(75)、到了近代的中国,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和新文化运动中呐喊助威的鲁迅也同样让人们无法忘怀。
(76)、1839年初春,林则徐日夜兼程直奔广州,沿途打听消息,掌握了广州贩卖鸦片的许多情况。
(77)、当19世纪初,人民吸食鸦片上瘾,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军队失去战斗力时,林则徐挺身而出。
(78)、林则徐,在国人贪婪地吸着鸦片,无事做,导致国家衰败的时候,他救醒了人们,他火烧鸦片。
(79)、是的,虎门销烟,我被林则徐那种为了民族的振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着。
(80)、鸦片侵蚀着中国人的心身,终于,中国人民揭竿奋起!林则徐虎门销烟,品权利抵制毒品。
(81)、如果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中国人,那么,毫无疑问,李大钊是使中国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先行导师。